界面新闻记者 |
界面新闻编辑 | 刘海川
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监测监管领域“大展身手”。2025年4月17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“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”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,多位生态环境领域的代表分享了AI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。
“我印象中非常深刻的一个例子,在处理一起群众反映的周边异味问题的时候,我们采用了像电子鼻、嗅探监测等技术,精准定位到源头企业,我们对这些企业申请一些项目资金,帮助他们升级改造设备,解决了这个区域的异味问题,最终实现了群众满意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双赢的局面。” 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二级主任科员付怡然说。
付怡然介绍,AI和大数据的兴起,对于执法领域的改变,是从原本的“人防为主”转变为现在的“技防优先”。AI等新技术提升了执法的精准性。这一点在大气监督帮扶过程中表现的非常明显,通过AI、热点网格等技术,精准识别线索,定位到哪家企业、哪个产供环节、哪条生产线有问题,现场工作组按图索骥,针对这些问题高效快速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,同时也避免了筛选企业中的盲目性,减少对企业的打扰。
“我们可以通过工况用电、自动监控等平台,对企业开展足不出户的非现场执法,如果没有什么问题,就不去现场,当确有必要去现场执法的时候,我们也多采用说理式的执法方式,灵活应用‘首违不罚’ ‘轻微免罚’等措施,主要还是帮企业去发现问题、整改问题,真正做到‘无事不扰、有事服务’。” 付怡然说。
“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眼睛、耳朵,是一项法宝利器。要想第一时间发现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,就需要有高效的监测监管手段。” 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谷树茂说。
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监测监管的效率。 谷树茂介绍,山东已经核发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大概有3.5万家左右,如此庞大的数量,单靠人力去监测监管,往往发现不了多少问题。为此山东建设了大数据平台,在这个平台上汇集了全省7800家重点排污单位1.4万个点位的自动监测数据。同时,还有企业的用电量数据、生产状态参数数据等等。通过对比这些参数,就可以很容易地在线上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涉嫌弄虚作假的行为,然后根据这些线索,再去现场进行监测检查。
对于科研领域,AI和大数据技术为提高科研效率、创新科研范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介绍,一方面,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,现在的环境质量、污染源排放、化学组分等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,AI、大数据技术能够在海量数据中间快速识别污染特征和规律,高效筛查异常排放问题线索,大幅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。另一方面,AI等新技术也有望突破传统的科学研究范式,在空气质量的预测预报、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动态化分析等方面提升研判能力,将来也有可能打造出生态环境领域治理的更智慧的科学大脑。
“但是我想,AI也不是万能的,我们还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,‘集智攻关’,同时我们也要防范AI‘黑箱’可能带来的风险。” 胡京南说。
有话要说...